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论文选登
质量管理的发展和变化
时间:2015-04-08 浏览次数:

质量管理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辽宁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  孙鹏   

摘要:本文介绍了质量管理发展的过程,着重论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四个阶段和质量管理理论的应用情况,从中总结出质量管理发展和不断改进的规律,并通过对目前质量管理活动情况的分析,指出了质量管理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PDCA 

  一、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以F.W.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是“工长的质量管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条件),公差制度(见公差制)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上述几种做法都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1924年,美国数理统计学家W.A.休哈特提出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他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 “6σ”法,绘制出第一张控制图并建立了一套统计卡片。与此同时,美国贝尔研究所提出关于抽样检验的概念及其实施方案,成为运用数理统计理论解决质量问题的先驱,但当时并未被普遍接受。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的推广应用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事后检验无法控制武器弹药的质量,美国国防部决定把数理统计法用于质量管理,并由标准协会制定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方面的规划,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并于1941~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的质量管理标准。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A.V.费根鲍姆于60年代初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质量管理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又一个大的进步。统计质量管理着重于应用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质量,发阵预防性管理作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然而,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还与其他许多过程、许多环节和因素相关联,这不是单纯依靠统计质量管理所能解决的。全面质量管理相对更加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对质量管理整体性、综合性的客观要求,从过去限于局部性的管理进一步走向全面性、系统性的管理。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 
   从1961年费根鲍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 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  
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很多知名学者如朱兰、石川馨、久米均等人,都提出了很多有关这个方面的观念和理论,“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我国自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978年9月机械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第一个“质量月”活动,1979年质量管理协会成立,1980年《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制订,1990年以后开始贯彻执行ISO 9000质量标准和质量体系认证 ,最近20年来 QC小组注册数量达到1554万个。 
  三、质量管理发展的规律 
  从质量管理的发展的历程来看,它自身不断的改进和提升也遵循着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首先在P(计划)阶段针对实际生产遇到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论,构建了解决问题的模型。然后在D(执行)阶段,质量管理的理论被应用到了各国企业,这些企业在运用时又加进了一些自己的实践成果,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以及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系统”。 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第一次展开了质量成本或质量费用的研究,即认为质量管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故障费用、评价鉴定费用和预防费用等;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 从70年代开始在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QC小组这种全民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形式,QC小组成为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到70年代末期,日本国内已经发展出了70万个QC小组,共有500多万成员参与了QC小组活动;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系统” 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业生产,鼓励质量改进,对产品或零件制定了明确的规格和标准,这样就使得零件的使用相当便捷,而且能大幅度降低生产的成本,提出生产合乎标准的产品的概念,是质量管理思想上的一个飞跃。到了C(检查)阶段,学者们又根据发展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提出新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手段,比如精益生产、计算机技术等对质量管理过程进行改进。而在A(处理)阶段,通过质量管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制定ISO 9000等一系列的标准,将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并将质量管理代入到下一个循环中去。可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是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根本原因。 
  四、质量管理的变化趋势 
    在质量管理理论方面,6 Sigma管理是当今世界质量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作为以追求顾客满意和卓越管理为导向的现代管理理念,已被国际上众多的优秀企业所争相采用。6SIGMA所蕴涵的追求顾客满意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以数据和事实驱动管理、流程持续改善的方法、支持的技术和工具、无边界的合作及崇尚学习的企业文化等等,都是我国广大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逐步建立持续改进的卓越经营模式迫切需要的。  
    在QC小组活动方面,随着质量管理理论学习推广的不断深入,QC小组的活动也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有了更大的扩展。一方面参与QC小组活动的企业在逐年递增,不在局限于传统的生产制造领域,而是扩展到的IT行业、通信服务等新兴行业中,范围也从企业和企业内的科室、工段、班组的QC小组活动,扩展到企业和行业间的QC小组合作活动,在许多大工程项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QC小组活动的身影。另一方面QC小组活动的课题,也从较为简单的现场型向难度较大的攻关型、创新型等课题方面转变,在理论水平、技术手段以及应用效果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版权所有:辽宁省信息通信行业协会
备案号:辽ICP备15001621号-1